广州黄埔创新大道沿线“新兴”之火正燎原
百吉生物项目“中新肿瘤防治技术创新与临床转化医学中心”成为粤新合作代表项目之一在新加坡签约;安凯微电子在科创板上市,成为黄埔第80家上市企业……近日,黄埔区创新大道沿线创新型企业的好消息接踵而至。这条聚集40多个生物制药产业项目、80家集成电路产业上下游企业以及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超级产业链群的大道,正在成为激发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创新活力的纽带。
这条纵贯整个黄埔的主干道因何而得名创新大道?创新大道沿线的产业缘何能迸发出如此充沛的创新活力?创新者为何沿着这条大道双向奔赴?“新兴”之火何以从这里开始燎原?
7月7日,“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创新大道看创新”主题采访活动中,记者沿着创新大道进行深度走访,全方位解读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城市发展主导战略、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创新密码。
●湾区时报 策划/黄蓉芳 张成 记者/张成 黄蓉芳 通讯员 孙梦依 图片/李剑锋(除署名外) 制图/林梓秋
创新,始于高效开展的国际产业合作
坐落在中新广州知识城粤港澳大湾区纳米产业聚集区的百吉生物日前迎来了又一大喜讯。
6月26日,百吉生物的合作项目“中新肿瘤防治技术创新与临床转化医学中心”作为知识城12个粤新合作项目之一集中签约。百吉生物将与知识城集团共同设立中新肿瘤防治技术创新与临床转化医学中心,促进生物治疗基础研究向临床有效转化。
2016年成立于新加坡,2017年落户知识城的百吉生物是一家专注细胞与基因治疗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药公司,主要致力于免疫细胞治疗领域的研究和创新,在治疗鼻咽癌、多种消化道类肿瘤、肝癌、肺癌、EBV阳性血液系统疾病等多种实体瘤和血液瘤领域拥有全球首创产品或同类最佳产品,如今已成为中新两国在生物医药界合作的标杆。
“我们基于‘新加坡+广州’双总部布局实施全球化战略,汇聚了六个国家的顶尖科研人才,目前已有两款产品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及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IND(新药临床试验)批文,同时储备的其他三款产品也正在推进IND申报。”百吉生物首席科学官张曦介绍说,临床研究和成果转化长期是我国医学科技创新链条的薄弱环节。全球范围内,医药工业界也整体面临着研发产出率不断下降的挑战,转化医学作为连接实验室与临床的纽带,为药企扭转低研发产出率提供了思路。
百吉生物作为先行者走通了这条路径,希望利用自身的成功经验,串联起粤港澳大湾区和新加坡医疗资源,加速两地更多成果落地。“未来希望利用这个平台,引进并孵化更多海外项目,让技术在知识城转化为产品,开辟高水平开放路径。”张曦说。
法国科学院院士、百吉生物科学委员会主席兼首席科学家Jean Paul Thiery教授则谈起1984年第一次来到中国时与现在的巨大变化——1984年正是广州开发区作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始建设的元年——从最初的三来一补初级制造业,到如今的高新技术创新产业,变化不可谓不大。
“创新大道上分布了很多高科技创新企业,囊括众多创新领域如通讯、无人驾驶、生物医药等。”Jean Paul Thiery评价道,“如同美国硅谷一般,基础研究和工业研究完美融合,能转化为更多高附加值的创新产品。”
创新,始于汇聚原研创造为产业赋能
2017年,百吉生物落户知识城后,Jean Paul Thiery被创新大道短短几年的发展速度震惊,他甚至用“光速”这个词来形容这里的建设速度与科研成果转化速度。
的确,也就是在三五年间,以创新大道为轴,知识城就拔地而起了12家研究院,为知识城注入了更浓厚的创新基因——
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新加坡国立大学广州创新研究院、广东粤港澳大湾区黄埔材料研究院(航空轮胎大科学中心)、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纳米科技创新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黄埔高等研究院、华南理工大学黄埔绿色先进材料技术研究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广州研究院(下称“西电广研院”)、广州大学黄埔研究院、广州市区块链研究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黄埔研究院、天津大学湾区研究院、清华珠三角研究院(清华珠三角研究院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基地)。
“西电的创新成果顶天立地,天问、北斗、天眼都有西电的贡献,来到广州之后,我们把与本地产业发展契合度较高的新一代通信技术、材料、集成电路半导体、人工智能等学科领域搬迁过来做更深度的产教融合。”西电广研院党委副书记刘涛介绍说,2020年,西电广研院落户知识城就是聚焦与产业密切相关的前沿创新领域,解决急难险重的技术问题。三年来与本地企业进行了多项融通,共建了17个校企联合中心,针对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真正地服务本地经济高质量发展。
广州开发区企业丰海科技就是这种合作的受益者。
“我们是一家智慧交通领域的专业设备制造商和服务提供商。公司在战略转型、开展新业务时遭遇了雷达技术瓶颈,这时西电广研院为我们提供了创新力量支持。”丰海科技常务副总经理杨俊回忆说,与西电广研院的合作让企业突破了毫米波雷达技术,新产品能实现智慧交通、车路协同路侧交通数据采集,及智能家居领域人体存在感知、姿势检测、目标跟踪。该系列产品迅速走向市场,在广东省从埔高速、茂湛高速、机场高速等项目得到了应用,同时也切入家电市场,在家电、灯具等智能家居场景进行了测试应用。
7月1日,被称为“黄埔一期”的西电广研院首批598名研究生毕业,他们中有不少人进入了创新企业及各类科研机构,继续从事科技创新工作。
“在西电各二级学院中,西电广研院的优秀论文、优秀毕业生的比例是最高的,本届毕业生有48.3%能进入世界500强企业,也和我们的教学与产业深度融合,相互促进有密切关系。”刘涛说。
今年9月将进入研究生二年级的西电广研院学生沈佳先的研究方向是“宇航电子可靠性”,目前正在跟随导师与企业进行相关课题研究。他说:“这里的技术应用方向丰富,我们的学习内容和企业应用端很近,前景非常广阔。”
产教融合,产研结合、校企联合、校地聚合不断发生化学反应。链接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的创新大道就像一条大动脉,源源不断吸纳创新的新鲜血液,引才、育才、聚才、助才,最终把创业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充分融通,推动着创新从知识城发生,并散播四方。
创新,始于新基建铺就的智慧产业底座
“这里是创新的起点,创新在这里扩散向大湾区并走向全球!”百度智能交通广东省副总经理杨斌很赞同这一观点。他说:“从百度自身来看,许多创新都是源自黄埔区、广州开发区,通过创新大道走向其他城市,进而走出国门。比如我们的阿波龙二代,目前已经远销阿布扎比等国际市场。”
2020年阿波罗智行科技(广州)有限公司(下称“百度阿波罗”)落户广州开发区后就开展了“智慧+”车城网新型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打造智慧交通“新基建”样板,从车路协同向“车、城、人”互联融合过渡。目前已在一期102个车路协同路口、133公里高精地图覆盖路网基础上启动二期工程建设,新增230个车路协同路口和437公里高精地图路网,可进一步加强车路协同路网覆盖,打造全区数字城市发展的一张“经络图”。
在此基础上,百度阿波罗建成了全国第一个城市级规模化的综合融合感知体系,构建了服务于高等级自动驾驶的“车城网”平台雏形。
截至目前,百度阿波罗日均服务人次达20万,实现数据向各委办局系统开放,累计提供数据服务846万次。同时,落地了全球第一个服务于多元出行的自动驾驶MaaS平台,目前已开通5条公交环线,建设300多个接驳站点,自动驾驶公交车、出租车等车型已在知识城、科学城等区域实现常态化运营。
“最新的应用是‘黄埔哨兵’自动驾驶巡检车,实现了对机动车违停、非机动车违章等28种事件的智能化识别,大大提高社会治理的效率、能力。”杨斌介绍说,该创新目前已累计自动驾驶巡检40万公里,识别各类交通/市政类事件超47.9万起,有效率达90%以上。“许多其他城市近期才刚刚开始试点探索,而这些创新在广州开发区已是常态,是广州开发区创新的输出。”
更多的产业想象空间,则随着这个“新基建”数字底座的完善打开——
例如对泥头车、危化品运输车等车辆部署智能设备进行安全管理,提高安全生产监管效率,减少安全事故发生。
又如,利用车路协同感知实时数据,降低车辆通行时间,减少绿灯空放浪费,实现轨道交通提速。
再如,赋能主机厂,让智能网联车实现超视距感知,进行车道级导航,提升汽车工业竞争力。
有了创新的“土壤”,产业创新生态就会攀附而来。截至2023年5月,百度阿波罗已吸引三家车城网生态企业落地广州开发区,共同创新新技术、探索新应用。
创新,始于知识产权综改的产业活力释放
成立至今,百度阿波罗已在广州开发区投放自动驾驶出租车总计70辆,开展了多种智能交通应用测试。作为一家全新的企业,竞争力来自其强大的创新能力,来自136项专利所蕴含的知识力量。
广州安凯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安凯微”)同样也是着重知识产权创造的创新企业。
“截至 2022 年 12 月 31 日,安凯微电子已授权专利超过 300 件,且以发明专利为主。”安凯微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李瑾懿表示,公司系统级芯片(SoC)中自研IP占比超过75%,自主可控程度高,拥有60多类电路设计IP,并形成了SoC、ISP、机器学习等七大类核心技术。
不仅如此,安凯微凭借多年的技术积累和创新,其产品在“PPA”(即性能、功耗、晶粒面积)三个方面实现了良好的平衡,具有集成度高、晶粒面积小、功耗低等特点,综合性能达到行业主流水平,部分关键技术指标位居国内领先地位。2021 年,安凯微的物联网摄像机芯片在全球家用摄像机市场占有率超过 25%。
“我们是广州开发区的老企业,搬到知识城后乘着知识经济发展的东风快速发展壮大。在这里,我们可以很方便地与周边的科研院所沟通和交流,比如西电广研院、广大黄埔研究院、广外黄埔研究院等,对我们知识产权的创新和人才引进都非常有帮助。”李瑾懿说。
2022年,在全球主要经济体知识产权数据受多种因素影响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知识城知识产权指标实现逆势跃升,各项核心指标连续六年保持两位数以上高速增长:
区域企业、科研院所等主体全年共获专利授权近3000件,较2021年同比增长95.68%;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同比分别增长超194.59%、80.86%和41.76%;PCT国际申请增长超50%,除获欧盟、美国、日本、韩国海外专利授权外,知识城知识产权还走进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落地开花,占比首次超过5%。
“在这些数据里,知识城高价值专利占有效发明专利总量超90%,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效发明专利类型的数量占比超95%。”广州开发区知识产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近年来,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建立了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工作机制、培育发展全链条知识产权服务业、建立以知识产权为重要内容的创新驱动发展评价制度等一系列措施;并打造了全链式知识产权金融支撑体系,探索出完整贯穿科技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的“投资基金—质押融资—证券化—上市辅导—海外保险”知识产权金融服务链。
如果说知识城是知识之城,那么创新大道就是创新之路。
通过这条大道,百济神州、诺诚健华、龙沙等多个尖端生物制药产业项目扎堆聚集知识城,达产产值超千亿元;粤芯芯片、深南电路、光掩模等集成电路产业上下游企业多项核心技术实现国内零突破;小鹏汽车、百度阿波罗等企业以新能源汽车智能化、自动驾驶为突破方向,加快打造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超级产业链群。
“规划和建设创新大道的初衷正是引导创新要素汇聚,如今这条大道已经发展成为一条具有创新特色的魅力大道。”规划蓝图变为高质量发展的现实画卷,广州开发区建管中心知识城园林景观部部长胡蓉欣慰地说:“我们成功地造就了一座现代化产业新城!”
■企业声音
丰海科技董事长胡亚平:与西电广研院合作加速企业发展
我一开始对我司与西电广研院联合成立的智慧交通创新研究中心是否能有成效还有所顾虑,但短短两年合作时间,这一合作模式就征服了我们。
合作成效主要有以下三大方面。
首先是增强了企业的研发实力。西电广研院在电子通信和雷达细分领域的研究成果丰硕。西电广研院先进的研发团队与我们对市场需求的深耕强强结合,让丰海科技的发明专利数量从3个迅速增长到了10多个,未来肯定会诞生更多的发明专利,也为西电高科技人才提供创新创造的热土。
其次是扩大了企业的行业影响力。之前,丰海科技经常在“走出去”上遇到瓶颈,当我们想进军民用和军用领域,比如智能家居和汽车领域,我们很难得到客户的认可,因为公司的知名度仅仅限于本行业。但是如今,通过与西电广研院的合作,大大提高了我们公司的声誉和影响力,能让客户很快了解我们的科研实力。
第三是为企业提供创新支持。我们在与西电广研院合作之前,就希望拓展新领域的业务。比如早在2018年,我们就想进入毫米波雷达领域,但是当时企业由于研发实力不足,无法开展。西电广研院的加入,让我们在雷达领域毫无基础的情况下,两年内实现了毫米波雷达的量产,而且仅这一个产品就给我们创造了十几个发明专利。
■数字看创新大道-知识城创新能力
在我国,以下5种情况的有效发明专利通常被认为是高价值发明专利:(1)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明专利;(2)在海外有同族专利权的发明专利;(3)维持年限超过10年的发明专利;(4)实现较高质押融资金额的发明专利;(5)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或中国专利奖的发明专利。
截至2022年12月,知识城高价值专利占有效发明专利总量超90%,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效发明专利类型的数量占比超95%。
2022年,知识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利授权,主要集中于新能源汽车与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分别爆发式增长1578.26%和182.5%。其中电动车辆(含电力制动系统、车辆的磁悬置或悬浮、电动车辆的监控操作、电力牵引)和H01L半导体器件两个领域均实现大幅攀升。
附件下载:

近日,市民宗局市管一级调研员牛茂辉带队到白云区调研民族宗教工作。
调研组一行听取了白云区民宗局近年来民族宗教工作情况的汇报,详细了解了白云区在加强党对民族宗教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破解影响民族宗教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难点问题、防范化解民族宗教领域重大风险隐患、提升民族宗教工作法治化规范化水平等方面的落实情况;还就如何加强市、区联动,促进广州市民族宗教工作高质量发展与白云区民宗局进行了深入交流。
牛茂辉对白云区在少数民族群众聚集的三个社区、神农草堂中医药博物馆、广州市医药职业学校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基地,全力推进基督教协和堂建设“广东省基督教中国化示范基地”,指导基督教江高堂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金刚禅寺挖掘展示岭南禅宗文化表示肯定。希望继续深入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宗教中国化的白云实践,进一步团结民族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凝心聚力、贡献力量。
(白云区民宗局)
会议现场
南沙地处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先后获批广东唯一的国家新区、广东自贸区最大片区和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去年国务院发布的《南沙方案》赋予打造成为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的新定位,战略优势日益凸显。近年来,南沙高质量发展态势不断巩固,进一步简政放权、优化营商环境是匹配南沙发展的必然要求。
放权赋能,激发南沙高质量发展新活力
2023年初,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将部分省级自然资源行政职权事项调整由广州市南沙区实施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了三项行政职权调整由南沙区实施,分别是:县级政府组织编制的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审批、省管权限农用地转用及土地征收审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建新方案审批。同时,省自然资源厅、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主动对接南沙区,在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方面予以专项支持,保障项目落地。
调整一批省级行政职权由南沙区实施、专项支持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是贯彻落实《南沙方案》“加强要素等政策支持”的重要一环,是更好发挥自然资源对广州南沙建设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的重要举措,更是增强南沙在粤港澳大湾区、在国际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一步。
上下联动,提升南沙用地审批新效能
《决定》印发后,南沙区分局加快对接省自然资源厅、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按照“标准不降低、效率有提高”的承接思路,出台了审批权承接工作方案。承接方案中制定了审批工作机制,全面梳理工作流程,进一步压实职责分工,精简审批流程、提升审批效率,建立长期有效的管理机制,确保省委托实施事项依法、规范、稳妥有序承接办理。
近日,省政府委托南沙区实施审批的首宗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首批农用地转用及土地征收项目由南沙区人民政府依委托实施,标志着南沙区承接省政府委托用地审批工作成功落地。
首宗获批的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围绕《南沙方案》的发展需求,按照超前谋划、适当预留、科学划定的原则,共涉及15个成片开发片区,总面积495.6024公顷;拟安排的建设项目20个,拟征收地块164个,总面积307.2817公顷。
首批农用地转用及土地征收审批共有5个批次获批,总面积80.1902公顷。保障了大型巡逻船码头工程、南沙全民文化体育综合体、光伏设备先进制造业、村综合服务中心、纪念馆等项目的用地。承接审批权后,南沙区全力加快审批效率,首批项目有效保障南沙区交通运输、产业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等重点建设领域用地需求。
省级行政职权事项调整由南沙区实施,在“放管服”背景下,有利于南沙区进一步高效开展用地报批和土地征收工作,精简办事流程、提高效率优化服务,优化营商环境;有利于支持南沙区创新性开展工作,探索土地管理改革新模式,协调推进用途管制审批主要环节工作,进一步提高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使用效率与审批效率,统筹把握用地审批节奏,助力优化配置资源、促进协调发展。新征程上,南沙区分局将进一步探索创新土地管理改革方式,为后续各类项目用地、制造业立区等予以要素支撑,保障重点项目高效落地实施、推动南沙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