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城区举行“帅府爷出巡过坊”活动传承非遗民俗文化
4月22日,增城区新塘镇举行“帅府爷出巡过坊”活动,超万人追着巡游队伍,看民俗巡游,品非遗魅力。
当日早上8时许,声势浩大的巡游队伍从石巷出发,红脸黑须、威风凛凛的“帅府爷”被扶上木车,在“肃静”“迴避”的令牌和罗伞、灯笼、锣鼓、管弦等簇拥下,在古称沙贝的13个坊巡游,整个队伍浩浩荡荡。每到一处,随着领队一声“帅府爷到”,附近的街坊均夹道欢迎,寄托了大家对爱国民族英雄康保裔的敬仰之情,并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和业顺。
帅府爷出巡过坊的习俗由于历史悠久、群众参与性广、具有向善性和凝聚力、向心力,得以很好地传承下来。该习俗于2015年被列入第二批增城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次活动彰显了本土特有的民俗风情,让更多群众近距离感受地方民俗风情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无穷魅力。
(增城区民宗局)
活动现场

4月21日,广东技术师范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华南及粤港澳大湾区研究基地“海珠区实践中心”在湾区民族手工艺术中心挂牌成立。海珠区委常委、区委统战部部长王福军,区委统战部副部长、区民宗局局长曾智勇,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民族学院院长杨文炯等同志参加挂牌仪式。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华南及粤港澳大湾区研究基地”是经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批准成立的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是服务决策、引领学术、培养人才的科研创新平台。湾区民族手工艺术中心由海珠区委统战部、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海珠区民族团结进步协会、香港青创集团(广州青创理想商业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共同倡建,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民族工作,传承民族文化艺术,以文化认同促进民族认同、国家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宗旨。
王福军指出,近年来海珠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城市创建工作为抓手,开拓创新,勇于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在民族学科、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方面人才资源深厚,科研优势突出,此次在湾区民族手工艺术中心成立海珠区实践中心,是校地协同、优势互补、创新发展的一次成功探索,是海珠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的又一创新举措。
王福军强调,希望双方以海珠区实践中心的成立为契机,充分发挥实践中心的平台功能,紧紧围绕大湾区城市民族工作、粤港澳文化认同机制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国家整体意识研究等重大课题,开展调查研究,举办学术会议和专题讲座,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有机融合和良性互动,实现“1+1大于2”的共赢目标,为推进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动海珠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湾区民族手工艺术中心坐落于青创WAREHOUSE(海珠区沥滘路16号),三层建筑面积共842平方米,是国内首创、大湾区首个由政府、高校、民族团体、企业四方共建的民族传统工艺宣传推广公益机构。中心成立以来,坚持立足海珠、面向大湾区,经常举办各类公益体验和研学推广活动,着力打造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青年一代接触民族工艺的网红地、港澳台同胞感受传统文化的体验营。
(海珠区民宗局 肖明湖)
为确保全市涵隧安全度汛,防范重大安全事故发生,市交通运输局积极推进涵隧防内涝智能管控系统建设。该系统可实现涵隧积水水位实时监测和现场视屏监控,当涵隧积水超过安全水位时,系统将自动通过显示屏、车道指示灯等声光方式,向通行的车辆、行人发出预警提示(部分涵隧还可实现物理辅助拦截功能)。
截至2023年3月底,全市已安装涵隧防内涝智能管控系统的风险点位共88处。下一步,市交通运输局将继续推进道路涵隧内涝点治理,结合防内涝智能管控系统实际使用情况,进一步优化涵隧内涝风险防控措施。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