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交通运输局积极推进涵隧防内涝智能管控系统建设
为确保全市涵隧安全度汛,防范重大安全事故发生,市交通运输局积极推进涵隧防内涝智能管控系统建设。该系统可实现涵隧积水水位实时监测和现场视屏监控,当涵隧积水超过安全水位时,系统将自动通过显示屏、车道指示灯等声光方式,向通行的车辆、行人发出预警提示(部分涵隧还可实现物理辅助拦截功能)。
截至2023年3月底,全市已安装涵隧防内涝智能管控系统的风险点位共88处。下一步,市交通运输局将继续推进道路涵隧内涝点治理,结合防内涝智能管控系统实际使用情况,进一步优化涵隧内涝风险防控措施。

为进一步推广清真饮食文化,促进各族同胞交往交流交融,4月23日,南沙区在南沙街红岭社区举办“品清真美食,聚民族情谊”联谊活动,吸引了近百名社区居民现场参与。区民宗局、南沙街、红岭社区及南沙区民族团结进步协会相关负责人参加活动。
南沙区穆斯林群众及清真饮食店代表现场为居民烹饪清真拉面,送上清真美食,彼此欢坐一堂,谈笑风生,热闹非凡。清真饮食店代表马先生表示,南沙是个温暖的地方,他从青海到南沙打拼这些年,接受了很多人的帮助,切实感受到了政府无微不至的关怀,让他有信心、有决心在南沙这个第二故乡踏踏实实干下去,为南沙经济发展和社区建设发光发热。居民陈阿姨表示,今天的活动让她品尝到了正宗的清真美食,认识了很多穆斯林朋友,非常有意义。
近年来,南沙的穆斯林群众积极融入南沙发展、参与南沙建设,多次走进社区和敬老院开展慰问联谊活动,打造了“品清真美食,聚民族情谊”活动品牌。特别是疫情期间,主动配合落实疫情防控要求,在自身经营困难的情况下,积极捐款支援抗疫,以实际行动践行“两个共同”,不断为南沙经济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下一步,南沙区民宗局将继续加大工作力度,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通过举办慰问联谊活动,开展解难帮困服务,深化民族团结教育,化解矛盾纠纷,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南沙区民宗局、南沙街)
合影
4月22日下午,中山大学哲学系李兰芬教授带领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哲学系师生到广州道教纯阳观开展宗教文化交流参访活动。
师生们参观了纯阳观各大殿堂及梅社、朝斗台、道教文化碑廊等公共文化区域,听取道观人文历史沿革介绍,了解道教的基本概念、宗教仪式、核心思想和神祇信仰。本次交流活动是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校区)《宗教学导论》课程的社会实践,以“寻访中国宗教文化之旅”为主题,旨在让学生们更加深入地了解道教文化,增强宗教学知识和传统文化素养。
纯阳观始建于清朝道光四年(1824年),至今已有近200年历史,观内有建于清朝道光九年(1829年)的古天文台朝斗台,是广东地区现存最早的天文台,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历史价值。2011年纯阳观“漱珠朝斗”被评为海珠区十大文化名片。此外纯阳观还以岭南画派发祥地“梅社”闻名,由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携高奇峰、陈树人等广东文化先贤于1928年创建。
纯阳观是广州市宗教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广州市宗教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示范基地,近年来,纯阳观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着力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宣传推介,为讲好中国故事、大湾区故事和广东故事发挥积极作用。
(供稿:海珠区民宗局、广州市道教纯阳观)
活动现场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