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关爱女职工工作获广州市总工会肯定和推广
三八妇女节来临之际,广州市总工会副主席王玉琴率女职工部一行,莅临我局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调研女职工关爱工作,并出席陶岚地图创新工作室和邱杰华女职工创新工作室挂牌仪式。
王玉琴同志高度赞誉规划院工会服务体系建设的独特性、创新性和引领性,表示在局系统工会的指导和关怀下,规划院工会起到“小平台、大能量,小切口、大效应,小团队、大创新”的示范带动作用。王玉琴同志强调,要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紧跟城市发展步伐,紧贴助力老城市新活力,建立激励机制,加大力度打造更多、更强、具有首创精神的女职工创新工作室,营造比学赶超、赛龙夺锦的创新创造氛围。
三八妇女节当天,作为广州市十佳女职工首席关爱官,规划院工会主席马云受邀出席市总工会举办的2023年庆祝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活动展演暨十佳女职工首席关爱官案例颁奖典礼,现场独家进行《幸福桂花园—广州市规划院工会转型新探索》的案例推广,广州市总工会唐航浩主席当场高度肯定了局属规划院工会的工作,演讲获得在场工会同行们的一致好评。
规划院工会将在市总工会、局系统工会的指导和院党委的支持下,凝心聚力,继续做好幸福规划院的建设;积极发声,在省市级评先推优活动中争取新的成绩!
图1:市总工会王玉琴主席一行为陶岚地图创新工作室揭牌
图2:市总工会王玉琴主席一行为邱杰华女职工创新工作室揭牌
图3:规划院工会主席马云在市总工会三八庆祝现场分享经验

为进一步推动共建华南国家植物园落地,近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天河区分局、市城规院一行拜访华南国家植物园,双方就华南国家植物园和火炉山森林公园的规划编制、运营管理、互通互融等工作进行了充分沟通和交流,共同推动“双园融合”。
一是发挥华南国家植物园核心引领效应,践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协调省市区加大支持力度,全力推进国家植物园建设,形成对外展示示范窗口。
二是深挖火炉山森林公园独特优势,其总体规划要全面融入华南国家植物园体系,既作为植物园的后花园做好展示、科研成果研究基地,又承接植物园外溢的休闲、健身、探险、科普等功能,从入口广场、道路、景观等多方面实现与植物园的连接,与植物园一同建设成为大湾区的生态绿核,带动天河区北部社会经济发展。
三是加强双园互动,强化党建活动交流,重点在野生动植物保护、岭南本土植物种植、生态固碳、自然科普等多方面进行交流,让生态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场景,惠及百姓。
四是展现属地担当,实施共治共享。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天河区分局将进一步发挥属地优势,勇担重任,全力协助华南国家植物园高质高效做好用地报批、规划审批、项目报建及周边环境建设等工作,不断满足人民对优美自然环境的需求。
强调体验感、沉浸式和吸引力,强调产品与目标受众贴合
日前,广州博物馆在馆方微信公众号上,发布了预备于五一假期期间进行的最新研学产品“从广州城到湛江湾”。这是广州博物馆第一次展开跨地市范围的研学活动。此外,记者发现,随着博物馆“研学热”的日渐升温,各馆的研学项目不仅逐渐走出了馆所在的城市范围,进入更广阔空间,跨学科的趋势也愈加明显,而在产品组合上也显得越来越多样化,大大突破了早期研学课程“看展+导赏+答题”的粗放模式,更加强调体验感、沉浸式和吸引力,更加强调产品与目标受众的贴合。而伴随着博物馆服务产品输出的,还有创意、策划、管理和运营的技术,以及正在摸索之中的各种全新规范与标准。
跨地市研学 整合优质资源联动合作
随着研学等博物馆公共教育产品的推陈出新,越来越多的参与者不再满足于只是集中在博物馆本身,博物馆及其藏品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往往更具吸引力,因此单一博物馆,甚至单一城市往往无法覆盖博物馆主题公教产品全程的开发。跨地区的合作,则为由博物馆主导的公共教育产品开发提供了新的可能。
比如,“从广州城到湛江湾”研学课程,整合了广湛两地的优质文旅资源,形成跨地域联动合作的良性发展模式。记者在研学课程安排中看到,这个为期4天的研学课程,主要行程放在湛江,并在广州博物馆的行前课中,安排了解读岭南文化的内容。湛江的行程包括了湛江市博物馆、赤坎老街、湖光岩、霞山街区等地点,设计有参观导赏、文化工作坊、街区定向、地质实验、旧址走读、沉浸式解谜等,涉及雷州半岛的自然与人文、广州湾(湛江湾)的历史源流等丰富的内容。
“从广州城到湛江湾”研学课程其中一站:美丽的湖光岩
广州博物馆副馆长朱晓秋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个研学产品可以将重点放在广州,也可以放在湛江,还可以同时侧重两地,组合形式可以非常多样。也就是说,有点类似旅行社中广泛存在的“组团社”与“地接社”的关系,双方各自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展开公共文化服务。
博物馆跨地市合作开发公共教育产品方面,在其他省市也有鲜活的例子,比如,南京博物院联合教育专家和大运河沿线33家博物馆共同编写了面向中小学生的大运河文化读本《大运河的故事》。该读本对标历史、地理、自然科学、语文等学科,以大运河江苏段为重点,为9岁至14岁的学生展现大运河沿线文化的传承。
而更高层次的跨省际博物馆主题公共教育活动也展露雏形,如陕西水利博物馆携手宁夏银川实验小学开展“云端观水世界”直播活动。
转型“跨学科”服务 延伸博物馆内涵
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同样为由博物馆主导的公教产品开发提供了新的可能。
近日,广州的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于馆内举办了异特龙病理研究发布会,这是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第一次对公众发布科研成果,现场也组织了很多相关专业的学生研学。其研究对象、异特龙“大卫”是第一只被科学记录的患脊椎关节病的兽脚类恐龙,更是第一只被科学记录的脊椎关节病累迁至肩部的恐龙。
异特龙病理研学活动现场
广州博物馆推出的“营建镇海楼”研学课程,引入建筑学、工程学、测绘学的专家团队作为指导,让孩子们动手测量镇海楼的各种数据,动脑还原古楼的建造过程。
“营建镇海楼”研学课程宣传单
而在南汉二陵博物馆,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考古研究者将体质人类学、古生物学、微痕分析等相关学科的技术手段和研究成果引入研学课程,让孩子们在金兰寺古人类遗骸研究等研学项目中,看到当代科技手段开启的考古学全新面貌。
设计“多样化”内容 原创剧本等形式令人耳目一新
广东省博物馆负责的广东省流动博物馆,也从这两年开始走出了“多样化”的步伐。这个表面上看起来是“送展”到各地的项目,实际上在“中央厨房”+“快递小哥”的框架下,也承担着为基层文博机构培养策展、办展及开发配套的公教产品人才,传播先进文博技术与理念的任务。
基层文博机构在“点单”的过程中,得到的往往不仅仅是一个展览,还可能包括一整套策展思路,以及诸多有用的技术细节。如在“隐秘而伟大——中央红色交通线历史展”流动展期间,大家结合年轻人喜欢的剧本游团建模式,开发了《绝密使命》原创剧本,让观众在沉浸式体验中学习红色故事,接受熏陶。
多样化的产品组合,正越来越成为博物馆研学课程设计的标配。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